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公示 >> 正文

学院公示

城乡规划学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2-02-25

城乡规划学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年度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目标与标准: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

1、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城乡规划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深入了解各个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在所从事的城乡规划研究领域,基本掌握研究前沿动态,获得全面的研究训练,培养不仅具有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能力,而且具有应用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2、学位标准

1)学科特色

城乡规划学是以工学为主,涉及人文、艺术、自然等多领域的综合学科。在校培养过程将工程技术学习与艺术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着重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作能力,注重对城乡规划政府职能和社会属性的融入,以学校提倡的“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办学方针为出发点,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形成以教学和研究为中心,以设计为主线,以工程实践为主要契机的整体优化的培养模式。

本学科形成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强化实践培养体系;注重交叉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注重科研平台建设,建立了“产、学、研”体系等一系列学科培养特色。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有较高显示度的成果。

2)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学分要求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及专业实践三部分的知识结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基本学习年限为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在硕士论文答辩前应完成课程学分。其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课学分要求20.5学分,专业学位课开设6门,非学位课学分要求 8.0,非学位课开设23门,总学分要求28.5学分。

①学科基础知识:应掌握城乡规划与设计、城市交通理论与方法、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法、人居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城市生态学等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实践表达等基础知识。

②学科专业知识:包括城乡规划设计的原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城市设计、景观规划的思维与表达,社会调查与分析,学科前沿与城市规划师执业能力方面的专业知识等。

③专业实践:包括专业创新实践与工作技术实践。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与创新实践,如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参加各类展览、竞赛,参与实际设计项目或方案投标,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撰写项目申请书,申请专利,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等。由院系成立考核小组,对该环节进行审定,考核通过方可进入毕业答辩环节。工作技术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生的课程教学、辅导、试验、实习的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辅导,也可以是厂矿企业、科研部门、工程单位的生产、科研技术或管理工作。要求助教所助课程学时(或累计)不少于48学时;助管工作量当量等同于助教工作量要求。规划实践与工程协同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在具有城乡规划编制乙级设计资质及以上的设计单位进行为期不低于3个月的实习,从事城乡规划、概念策划、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报告与成果文本进行成果审核与成绩认定。工作技术实践环节考核通过方可进入毕业答辩环节。

(二)基本条件:培养方向、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学科研支撑、奖助体系、管理服务

1、培养方向

1)城乡规划与设计

本方向以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落脚点,深度参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试点、城市双修、海绵城市规划等实践项目,在城乡规划设计实践中创新时空大数据挖掘、空间模拟分析等空间技术方法,增强各层级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发展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实现城乡规划设计领域的集成创新。

本方向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数据增强设计、城市决策模拟、社区营造与微更新等领域具有突出研究特色。

2)城乡与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

本方向以城镇化历程、演化规律与趋势预测为研究对象,聚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区域特色的结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转型实践的融合,重点探索人地系统耦合原理、人居环境质量评估方法、城乡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村镇区域空间布局等内容。

本方向在城乡空间扩展模拟预测技术、人地关系认知评估与模拟、城市空间地域性评价与社区再造、国土空间的传统特色与低碳发展等领域成果显著。

3)城乡历史遗产保护规划

本方向立足丰富的福建地域特色和历史遗产资源优势,以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传统聚落为研究主体,开展山海城乡历史发展与理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城乡风貌建筑修缮技艺研究。

本方向拥有自设二级博士点历史建筑修复工程及其保护研究,在历史城市保护理论与方法、建筑遗产数字化监测与应用技术、历史街区与古建修缮技艺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与突出优势,在福建省历史城市申遗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专业教师 28 人,其中教授 11 人,副教授 14 人,讲师3 人,具有博士学位 25 人,硕士生导师 24 人。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多元。高层次人才引进。引进日本金泽大学沈振江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秋原雅人教授(福建省外专百人称号),引进马妍、李苗裔、张兵华、刘洁敏、郭华贵海内外知名高校的博士。实施师资建设“后博士”计划。

3科学研究

近两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纵向科研经费434.97万元;横向科研经费1044.78万元。用于研究生培养的纵横向科研经费充足。本学科现有研究生均进入研究所,参与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比例达80%以上。

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8个校级研究所为依托,与福大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学科共建格局;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龙头,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为主体,构建交叉学科体系,积极拓展研究领域,在《城市规划》、《建筑学报》等国内权威期刊及SCISSCI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此外,由发明专利、行业标准和软件著作权构成多样化的成果产出。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共计5项。

4教学科研支撑

教学、实验与办公用房相对集中,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必要条件。在虚拟现实实验室、空间规划与模拟实验室、建筑测绘与摄影实验室建设方面具有特色,为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及科研提供了技术支撑。学校和学院的图书资料及网络数据资源可以满足教学与科研需求。实验室有各类仪器1351台,总价值1698.39万元。

研究生设计课专用教室共3个,每个年级1个专用教室,平均面积96m2,共计288m2。主要用于研究生设计课程教学空间。导师工作室是研究生平时工作的重要空间,建筑学类导师工作室共5个研究所:建筑与文化研究所、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建筑历史研究所、人居环境研究所、地域建筑研究所,面积共计约230m2。能够满足研究生日常学习、科研工作。展示与评图空间主要指教学大楼的走廊、门厅等空间,学院充分利用门厅、走廊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评图活动。

学院用于研究生教学的实验室主要有建筑技术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影像技术实验室,BIM实验室和木工实验室等,数量共计7个,总建筑面积约690m2。其中建筑技术实验室可以进行声、光、热实验,面积300m2。建筑模型实验室,可以对大型模型材料进行切割、制作,面积140m2。影像技术实验室是指虚拟成像、三维扫描成像等,面积250m2

实验室对于研究生实行开放制度,以方便研究生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研究生根据导师安排的课题,可以方便的利用各类实验室,完成建筑物理实验、模型的制作、古建筑的测绘、成像等课题。实验室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5奖助体系

为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院持续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培养的激励机制,健全奖优、酬劳、助困相结合的奖助体系。面向全体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发放助学金。设立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和优秀学业奖学金,其中优秀学业奖学金全程评两次,分别为中期、综合优秀学业奖学金。实施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简称“三助”)岗位津贴资助力度,统筹利用科研经费、学费收入、社会捐助等资金,设置研究生“三助”岗位,并提供“三助”津贴。

具体奖励资金、人数见信息采集表。

6管理服务

1)专职管理人员配备。学院配备一名院长助理(赵冲)专职分管研究生

工作;配备专职研究生教学干事(侯丽艳);配备辅导员(林舒)、配备专职实验室管理员(张远翼)。形成由学院书记、院长、副书记领导下,职责明晰的管理体系。

2)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学习管理制度,包括:①课程教

学体系课程体系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内容管理。②学术训练体系,建立学术训练基地;导师提供科研实践项目。③学术交流体系,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建立交流资助办法。④学业管理体系导师负责机制、分流淘汰机制、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体系、学术诚信管理。通过完善的“奖学金制度”、“贫困生救济制度”确保研究生的在校生活保障。

(三)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术训练或实习实践、学术交流

1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新思想,树人新时代。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坚持“三全育人”,坚持教师主力军、课程主战场、课堂主渠道。画好同心圆、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让学子在课程思政中培育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涵养情怀;在意识形态中明辨是非;在基层党建中固本培元;在队伍建设中体悟使命。形成上下一心、内外联动、合理分工、科学施力的育人协同效应。

1)凝练文化基因,培育哲匠精神。在全课程中选取课程思政丰厚要素,凝练文化基因。定目标定元素定措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扎实推进,让学生感悟建筑人文的真善美、建筑规划的和合观。并在对话课堂中培养团队精神;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课堂中感悟生态理念;在文化遗产保护等高阶课堂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学思践悟中培育哲匠精神。

2)扎根中华沃土,涵养家国情怀。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让学生接触社会、体察国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院师生铭记习总书记嘱托,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国之大者”实践洪流,踏遍八闽大地,参与了大量的扶贫助困、乡村规划、生态调查等实践,做到宽领域、全覆盖。多元实践不仅丰富专业知识,更是感悟优秀文化、激发奋斗精神、涵养家国情怀。

3)把牢办学方向,严守政治正确。学院坚持意识形态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同部署、同落实。坚持问题目标责任导向,强化思想措施力度到位,形成定期决策研判、制度健全落实、责任分工明确、步骤流程明晰的工作路线图。严守阵地,建立媒体、课堂、讲坛的安全员制度和台账制度,国际交流审查预警制度,新闻宣传三审三校制度,过好政治正确关,牢牢把握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

4)夯实基层党建,厚植理想信念。坚持守正创新,以国际化视野、顶天立地视角审视当下、规划未来,引导学生既做专业者又做思想者。通过“我与师生拉家常”、“我借天梯探星辰”活动,融入红色思想情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有理想者讲理想、有造诣者讲攀登。目前,学生入党申请高、考研升学和入名校高、志愿服务高,到基层去的情怀不断提高。融入“数字福建”战略等需求,形成“党建+”品牌,实现党建科研双促进。

5)加强队伍建设,守护精神家园。为思政队伍增量提质,守护学生精神成人的家园。建立以党政干部和团干、思政课和哲社科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思政教育队伍。打造强教育、立标杆、抓监督、重实践的“四位一位”运行模式,打好思政素质底,过好师德师风关,答好初心使命题。形成党政司职尽责、教师传道授业、专兼齐心协力的思政教育同心圆。

在校院党政领导下,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深入展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实现集体与个人共成长。学院党委和人居环境党支部是全校唯一同时获评省委和省教工委先进党组织,不断涌现“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先进个人,推免生均进入全国本学科排名前十高校,升学率稳居全校前三。

1)课程思政改革成效显著。全系教师以 20 余项课程思政类教改项目为支撑,将红色精神、文化自信、中国气派融入新时代规划师的培养体系。学生参与百余个传统聚落保护,建立 40 余个苏区保护示范点,抢救 30 余处濒危历史建筑。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各 1 门,学生年均获百余项省级以上竞赛奖励。

2)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在八闽大地上谋划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全系师生深入 300 余个村庄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编制乡村振兴规划,融合科技部支撑专项等国家级项目需求,助推课题落地生根。多次获得省级社会实践先进团队、先进个人称号,学院党委获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我院参与扶贫的有效模式被省纪委官微、福建日报等宣传推广。

3)意识形态工作扎实推进。将“顶天立地、知行合一、守正创新”育人理念贯穿意识形态教育全过程,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1 项、省级金奖 1 项,银奖 2 项、福建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银奖 1 项、“爱我国防”福建省大学生演讲大赛优胜奖等荣誉。

4)组织堡垒作用不断增强。以合纵连横的矩阵思维建构基层党建模式,秉持近邻理念,在教工学生支部、校内与校外支部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为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专业能力奠定组织保障。学院获全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先进集体,人居环境党支部获评福建省党建工作样本支部。

5)思政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在全员育人过程中,营造全系师生融合团结的良好氛围。郑翔同志获评“福建省优秀党务工作者”,陈德铭同志获评“福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将“扶上马,送一程,关爱一生”作为校友工作出发点,积极构建校友交流平台,增强校友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2师德师风建设

构建师德师风建设良性机制,坚持思想铸魂、价值导向、党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良好风尚,着力内外机制共建,使师德师风建设适应学科教育现实需要,契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定标准立体系,健全评价机制贯彻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定性评价为主,对教师的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教育行为进行评价。确立红线、底线,在意识形态、道德品质等方面划定师德禁区,采用一票否决制。

通路径重培养 优化成长机制,建立教师进岗业务素质、思想品德双考核,对新任教师入职培训、配备导师,实行课堂准入和一年助课制;提倡学习进修、出国交流、校内外导师合作交流、学生联合培养制度;实施课程教学“合纵连横”的教师组制度;全面推进“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着力做好教师思政工作。

树典型行监督,明晰奖惩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校、院“最佳一节课”教学竞赛;每年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教学之星”等评选活动;坚持督导听课、同行听课、领导听课、学生评教等多元的课堂教学督查;建立教学事故认定等级标准和处分制度;建立意识形态督查制度;着力解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等问题。使教师坚定职业理想,潜心教书育人。

重执行抓落实,建立反馈机制。建立内容形式相统一、正面负面相协调的反馈机制。既要弘扬正能量又要鞭策负能量,既要个案反馈又要面上反馈,做好重大师德师风问题专项反馈。同时对学生评教、校院教学督导、领导听课督导反馈;建立教代会、教师大会的师德师风通报制和学生层面的反馈制。

远目标可持续。完善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抓建章立制,用制度的形式固化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成果,内容涉及师德师风建设各要素。抓制度实施,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抓制度完善,不断加强对制度的方案优化,保持其完整性和时代性。

我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集体和多人次先后荣获省、市、校级的各类表彰和嘉奖,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1)定标准通路径完善机制。我院先后出台《“师德之星”评选办法》、《“教学之星”评选办法》等系列文件,形成了日常引导、导师育人、典型树德、规则立德等制度体系,先后36人次获得“师德之星”、“教学之星”等荣誉称号。“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实现 100%覆盖。学院党委先后被省委评为“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教工委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人居环境研究所党支部先后被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教工委评为“福建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荣誉。

2)树典型作示范榜样引领。近年来我院涌现了包括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五一巾帼标兵、省“三个好”之书记好党课、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教学名师等一批师德高尚、业绩突出、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通过表彰和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形成榜样在身边、标杆在心中的良好局面;多人次获中国“互联网+”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优秀指导教师称号;青年教师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最佳一节课”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3)重反馈求长效固化成果 学院师德师风建设以党建和思政教育为载体,常抓不懈,深入人心,育人成果丰硕喜人。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多次获学科竞赛优秀院校组织奖。立足城乡规划学科特点,围绕智慧城市、乡村振兴和传统聚落保护等时代热点问题,设计课程思政方案,协同育人,注重长效。主持福建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9门课程入选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学院组织多名教学名师组成的“跨学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团队”获得“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项目”立项,接受培训青年教师逾百人次;应对疫情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得到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表彰推广。

3招生选拔

城乡规划专业采用自主招生方式,考生进入复试环节后,对考生进行资格审查,由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各专业复试小组构成。复试小组成员独立评分,在评分前可以召开复试小组会议,研究对考生的考察评价意见。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取平均分的方法计算每位考生的面试成绩。

实行差额复试,按照相关规定,复试比例:11.2-1.5。按照分专业分第一志愿(报考专业与复试专业相同)和调剂志愿(包括校内调剂和校外调剂)按考生总成绩的高低进行排序,并依据分专业招生数,按照先第一志愿后调剂志愿的原则确定拟录取顺序和拟录取名单。如果考生的总成绩完全相同(计算到小数点后2位)而招生计划有限,按照以下优先顺序依次排序:优先录取初试总成绩高的考生。优先录取初试中专业二成绩较高的考生。优先录取初试中专业一成绩较高的考生。总成绩计算方法及录取方法按福大研〔20216号文执行。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总成绩(百分制)=(初试成绩÷5×70%+复试成绩×30%(复试成绩、录取成绩均四舍五入后保留小数点后2位,复试成绩60分以下为复试不及格)。

4课程教学

城乡规划学科具有自然科学、技术、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属性,包含城乡发展理论(涵盖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等学科集群)、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包括城乡规划的作用、过程和价值取向等)、城乡空间规划理论(包含建成环境的空间形态和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城乡建成环境构成的部分规划理论(包括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住房和社区、生态和环境保护、历史遗产保护和综合防灾等)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理论(包括专业技术、法律、行政和经济机制等)五个基本领域。

城乡规划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以土地及空间利用为核心的城乡建成环境,以满足城乡发展的空间需求为目标。其知识基础包括:城乡发展规律、城乡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三个主要领域。

5导师指导

1)导师资格

学术型硕士生导师近三年具有稳定、持续研究方向的科研项目,有一定的科研项目经费(经费须为实际到校经费),具体条件如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

①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排名前四),或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项目(排名前二),或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排名前二),或主持省部级项目。

②主持地厅级项目,近三年累计经费,理工科不低于6万元,经管、数学类不低于4万元,人文社科类不低于2万元。

以下第3条,仅适用于学术型硕士生导师的招生资格条件

③主持科研项目单项到校经费50万元(人文社科类15万元,艺术类8万);或主持科研项目累计到校经费100万元(人文社科类30万元,艺术类15万);

对于有校际合作协议,或我校讲座教授,或所在专业在最新一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的外聘导师,科研项目要求同上,科研经费无需到校;其余的外聘导师其科研项目要求同上,同时科研经费必须到校。

此外,可直接认定同时具有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硕导任职资格:

①近三年主持国家级项目或省部级重点项目。

②近五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

③在聘期内的省级及以上人才。

④当年获得博导任职资格者。

⑤近两年新引进的教学、科研岗位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

除此以外,近三年主持横向项目理工类科研经费单项不低于50万元或社科类科研经费单项不低于20万元的教师可直接认定具有专业学位硕导任职资格。

2)新导师培训工作

秉承导师为第一责任人义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任务,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促进研究生导师自身素质、指导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每年实行新升硕导的专题培训,结合我院研究生导师工作实际,设置“立德树人”、“严谨治学”和“潜心育人”三大模块内容。其中“立德树人”模块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政策和师德师风等内容;“严谨治学”模块包括学术规范、科研诚信和导学关系等内容;“潜心育人”模块包括科研指导、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等内容,为保证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确定了以“基于任务”和“关注过程”为原则的考核办法,培训从过程性与获得感两个维度对学员进行考核。

6学术训练或实习实践

学位课学分要求20.5学分,专业学位课开设6门,非学位课学分要求8.0学分,非学位课开设23门,总学分要求28.5学分。学术活动是在第1学期至第4学期期间,包括做学术报告和听学术报告,至少参加4,4学期提交学术报告材料。实践环节是在第1学期至第4学期期间,由指导老师选择适当时间安排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或工程项目实践,4学期提交实践成果材料。

7、学术交流

学院高度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种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我院同日本金泽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和交换生项目。目前我院已选送10名学生赴日本考察学习、1名毕业生赴日本攻读硕士学位,6名学生作业成果参加台湾都市计划协会规划实习联展;接收2名威尼斯建筑大学学生在我院学习半年;1名老师前往辛辛那提大学设计艺术建筑与规划学院短期学术交流。

我院先后共举办190场“百名教授讲坛”活动,不仅邀请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和重庆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教授,也邀请来自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多所境外高校的教授前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拓展师生视野。

(四)质量监控:质量保障、分流淘汰、学位论文、学风教育、管理服务、就业发展

1质量保障

1)应具备的学术素养

①对学术研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浓厚的兴趣,具有较好的学术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有从事研究必备的学术热情和创新精神。

②治学严谨,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训练表达沟通及领导管理能力,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技能。

③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国内外研究文献和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能熟练正确地撰写学术论文。

2)应具有的基本学术能力

①学习能力: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检索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对前人知识进行筛选和学习,并具有批判性学习的能力。具备独立完成文献综述的能力,能够跟踪和思考探索学科发展前沿中的城乡各类现象与问题。

②研究能力: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分析、处理与解决规划专业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本学科研究工作、教学工作和独立担负本学科领域内专门技术研究工作的能力。

③设计能力: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具有国土空间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城市设计、概念规划、历史遗产保护等方面规划编制与设计能力。

④学术交流能力:具有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熟练、正确、规范地进行口头表述、撰写学术论文和著作的能力,具备熟练掌握和运用一种外语进行本学科文献阅读、学术交流的能力。全日制工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8次学术活动,每次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与看法。

⑤其他能力: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批判精神与一定的前瞻能力。

3)应遵守的学术道德

尊重他人的科技劳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法规以及研究伦理,恪守《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学术道德规范》;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诚实守信,学风严谨;遵守论文写作规范,严禁任何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擅自使用他人署名、他人实验数据或未公开的学术成果,未参加创作而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反对投机取巧,敢于同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不良的学术风气作斗争,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不做违背国家各项法纪之事。

2分流淘汰

加大分流力度,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休学、保留学籍期满,在学校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学申请或者申请复学经复查不合格的;根据学校指定医院诊断,患有疾病或者意外伤残不能继续在校学习的;未经批准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而又未履行暂缓注册手续的;学校规定的不能完成学业、应予退学的其他情形。

3学位论文

1)应完成学位论文

①规范性要求

基本要求:论文选题应为体现学科前沿或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题,在指导教师的认真指导下,采用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有一定理论价值和深度的研究成果。论文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叙述准确、文字简练、图表规范。对于涉及作者创新性研究工作的结论应重点论述,做到数据或实例丰富。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必须注明来源,使用的计量单位和图表规范,应符合国家标准。

针对论文选题,鼓励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理论以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文献检索与综述是论文选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检索要追溯到选题的起点文献,要有对选题涉及的代表性学术专著和专论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论述选定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结合学位论文任务,阅读至少60篇在研究领域内以行业技术发展与工程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国内外文献,了解、学习本学科领域的应用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撰写30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综述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包括研究现状、水平、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硕士研究生用于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

论文内容:硕士学位论文构成必须包括摘要、正文、参考文献。摘要需体现学位论文工作的核心思想,突出论文的新见解,力求语言精练准确。正文一般包括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案设计、实际调研数据获取、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理论证明推导、重要的计算、数据、图表及相关结论分析等。论文必须有相应的国内外参考文献,且文中要确实体现对参考文献的运用。引文和注释要符合规定的写作要求,引证全面。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论文的引证、署名和发表,在论文中直接或间接引用他人成果,须严格注明引文出处、标注注释、并列入参考文献。

论文内容必须以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相关学术理论作为自己观点的理论支撑,且文中有对自己所选择的学术理论的运用,论据可靠、充分、前后一致。对于合作完成的项目,论文的内容应侧重本人的研究工作。论文中与指导教师或他人共同研究、实验的部分以及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部分都要明确说明。

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参照《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②质量要求

论文选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应具有实际应用和学术理论上的意义,培养单位应组织对论文选题进行审定。论文的核心学术概念应明确、有效、严谨,原则上只能来自学科内公认的学术论著对概念的阐释。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与论证部分应成为论文的主体。要通过调研发现和提出问题、具有核心观点、有较充分的论证成分与明确的研究结论与成果。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正文文字不少于3万字,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可靠性、先进性。论文数据来源依据可靠、分析严谨,计算结果准确,对研究结论有进一步诠释。论文能体现作者跟踪学科前沿,系统地运用城乡规划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规划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成果创新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体现出硕士生在本学科已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在城乡规划学理论或实践的研究中,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科学论证而得出的结论或所提供的分析角度、研究方法,对本学科某一方面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必须得到导师、评审专家、答辩专家的评价与认可,论文评阅与答辩按照《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学术型研究生授予硕士学位工作办法》执行。硕士论文的创新性应获得相应的社会学术评价,能通过研究过程中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获得的相关科技奖励等成果加以佐证。

2)应取得的学术成果

本学科硕士生在学期间须取得下列成果,才能授予硕士学位。

①毕业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正文不少于3万字;

②在学院学位委员会认定的本学科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或收到录用通知)学术论文一篇(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

③其他成果按照《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学术型研究生授予硕士学位工作办法》的规定执行。


4学风教育

1)加强研究生的德育教育,提高研究生的自律意识

从人生开展的高度认识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风,需要加强德育教育,提高研究生的自律意识,让学风建设变成研究生自己的事情。

①品德表达。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应该使研究生明白品德永远比智力和知识更重要。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一种层次更高的专业学习。不仅是做毕业论文需要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即使是日常的学习也必须带有研究的意识,训练研究的方法和能力。我们要把书本里的学问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必须对科学具有敬畏的理念,严谨求实,细致入微。

②自觉表达。现在教育界有一种很受推崇的观点: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自觉学习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此,所有高校都在不断地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改革。作为研究生,写论文本应是学习的重要组成局部,是证明学习成果的最正确表现形式。不应该把写论文作为自己的负担。应该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课题的研究,并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③态度表达。严谨求实是学风直接而具体的表达,好高骛远、浅尝辄止是很难发现真理的。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心无旁系,不为短期的利益诱惑而分散精力浪费时间。

2)营造良好气氛,倡导学术诚信

加强学术交流,定期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展示学科前沿,拓展研究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活泼校园学术气氛。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学术道德讲座,包括研究生自主开展学术交流、学术沙龙等活动。

5管理服务

1)培养计划归档

研究生硕士培养计划、成绩考核表及其他有关教学文件由研究生处与学院分两级管理。按照研究生院管理要求,实行管理系统与纸质档案相结合的归档管理方式。在学校研究生学位委员会的指导下,设置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学科学位分委员会,负责研究生教育监管,审查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调整和实施情况,审查学位论文。

2)学籍管理

学校制定有《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学生管理规定》(福大政[2021]28号)、《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福大研[2017]25号)、《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研究生学期注册管理规定》(校研[2011]8号),《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研究生手册(专业学位)》(2021)对学生的入学与注册、转学与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退学、奖励与处分、学制与学习年限定、毕业与就业都有详细的规定。

有关教学管理的各类规章制度,由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研究生院统一收录在每年的《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研究生工作手册》之中,在每一学年之初下发到研究生入学新生及所有研究生导师。相关教学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

学生考核成绩和学籍日常管理以学院为主,校、院结合。凡不及格课程允许学生补考一次,补考仍不及格者必须重修。学生成绩及时汇总登记在学生成绩档案中。

学籍管理按校学籍管理的规定进行。学院办理每学期网上注册手续。留级、退学、休学、转学等须报校审批。五年来无因学习成绩不合格休学、退学、结业和无学位情况。

3)实施管理体系

①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内容学术管理。

②学术训练体系学院执行实习实践环节管理;学科建立学术训练基地;导师提供科研实践项目。

③学术交流体系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建立交流资助办法。

④学业管理体系导师负责机制、分流淘汰机制、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体系、学术诚信管理、奖助学金体系。

6就业发展

2020年研究生毕业人数15人,2021年研究生毕业人数16人。有部分毕业生考入老八校和海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其余都步入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就业率达到100%,选择了各地设计院和政府部门就职,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工作特色与成效

(一)践行国际化办学,助推学科建设

依托学院多年来形成的学科特色,适应我国新型城镇化需求,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制定了“具有国际化视野与复合型能力的研究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架构办学的国际化平台,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谋求多层面、多方位的合作途径,使学生具有宽阔的国际学术视野、灵活的实践能力、组织一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主要举措

1)着力建设国际化的办学平台,为合作研究与联合培养奠定基础。

近年来,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建筑学院通过与日本金泽大学等近十所国际知名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或合作协议,在合作研究、国际发表、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搭建国际合作教学模式。借助本学科与美、澳、日、德、意、丹麦建立的良好学术交流平台,展开一系列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多次承办协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教授进行学术讲座和组织多种形式的联合设计教学,涉及基础教学、城市设计、生态技术、旧城更新等领域,极大拓展了研究生学术视野。

2着力培育研究型的实习基地,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机制。

在具体实践中紧密追踪国际专业学术发展前沿和国家、地方的经济建设需求,同时结合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教师梯队的多元化研究方向,与省内外一流规划设计研究院签署实习基地。通过这些实习基地,已定期推荐30多位学生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同衡等机构参与实际项目,搜集案例数据。加强研究生对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真实问题的认识深度,有利于其将国际前沿理论、方法和经验运用于本土实践。

3)着力完善跨学科的课程体系,践行国际开放性、倡导式的教学模式。

①通过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适时修编与优化,进一步强化国际前沿学术理论与方法与传统课程体系的互动整合关系,强调理论与方法研习,形成了以“国际前沿理论与方法”、科研与工程实践和“研究型主干课程体系”为核心的、三线并重的课程体系。并加强规划专业相关专业之间的课程互通关系,通过必修与选修的差异性体现彼此间的权重关系;实现了关联学科之间的交叉、共享与拓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研究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可持续性完善与优化。

②理论讲授方面采取团队授课、专题分授的教学方式,结合不同老师的特色研究方向设置内容框架,同时将课堂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践研讨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长项与个性。

③通过国际一流学术前沿的合作平台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引入境外与校外教学资源,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等等。

4)着力加强海内外的教学交流,切实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发表能力。

借助国际化平台,加强校际互访与海外名师讲座,围绕着教学展开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先后邀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京大学等国际知名教授来校指导论文写作并参与教学,同时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教授进行学术讲座和组织多种形式的联合设计教学,涉及基础教学、城市设计、生态技术、旧城更新等领域。

5)着力引育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同时加快“双师型”团队建设。

近年来,引进留学海外的博士12人,学院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占比近40%。专业建筑师或规划师作为设计教师也是当今国际一流建筑院校的师资主体。本专业强化“双师型”师资(即是教师又具有国家最高专业注册资质)的建设,目前我院教师中拥有国家最高建筑设计专业资质“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16人,“注册城市规划师”资格6人,约占全部专业教师比例30%,达到全国建筑学院师资先进水平。

2、主要成效

1)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国际化、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已见成效。

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显示,同学专业兴趣浓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结构得到系统优化,毕业生质量不断提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持续保持100%就业率。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32%的研究生拥有国际访学或短期交流的经历,37%的研究生参加过国际联合工作坊。95%的研究生有在省内外一流规划设计研究院实习工作的经历。100%的研究生参加了方法论课程,15%的研究生入选学院科研培育计划和拔尖人才计划,100%的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2)科教融合成果卓著,不断提升学院专业品牌形象。

全国城乡规划教育评估专业教学质量督察组充分肯定了学校在国际教育交流、实习基地建设、设立拔尖人才计划等教学模式改革。近些年学生在全国竞赛中获奖不断创造佳绩,提升学院在专业院校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带动教师科研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推动学院科研事业发展相辅相成。近2年来主持科技部重大课题、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4项,在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40多篇,专利申请多项,位居地方高校同等专业前列。

4)国际化和境外办学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提高

依托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澳大利亚昆斯兰大学,日本上智大学、金泽大学,意大利威尼斯建筑大学、巴厘大学建立了联合教学与人才培养;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启动“4+1+1”计划,建立“本-硕连读”培养体系;加大与国内外知名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境外6所高校签订了教学合作框架协议; 与意大利巴里大学、罗马第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举办了一系列工作坊,参与学生达100余人次。

(二)坚持顶天立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参与“数字福建”建设和全面实施海峡两岸政策,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确定创新重点领域,着力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生态(绿色经济)、智慧城市、空间数字技术等重点领域集聚,打造一批顶天立地的创新型科研团队。

1、主要举措

1)创新引领科研突破,提升原始创新供给能力

科研方面学院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申报作为主动突破国家项目总量、带动学科科研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并瞄准创新引领,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原始创新供给能力。生态安全格局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涛教授作为负责人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课题——“闽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网络设计及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2016YFC0502903)”聚焦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构建途径,为生态安全格局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重要支撑。这些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连续立项充分体现了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建筑学院的科研实力,奠定了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在上述研究领域的区域领导地位和行业影响力。沈振江院士引领的科研团队,借助GIS、遥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城乡规划编制过程进行定量研究,使传统城乡规划的定性分析,转向以新技术、新方法和大数据应用的定量分析,形成新的规划思维模式,使城乡规划走向以人为本。

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更是覆盖国土空间生态(绿色经济)、遗产保护、规划数字技术等均为国家建设领域的重点需求方向。

2以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科技创新

学院还重点加快特色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并积极联系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搭建学术平台,以此与学界及同行共同推进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力求在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有所突破,服务国家和地方创新发展的战略需要,扩大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知名高校联合成立“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日本金泽大学和上智大学将此作为他们的海外博士培养基地,现已招收相关专业领域博士生4名。以此平台为基础积极申报教育部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办《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国际杂志A版:设计思想与规划战略》学术期刊。该期刊是亚洲空间规划领域代表性国际学术出版物,今年被Engineering Village的地理与规划数据库GEOBASE收录。承办该期刊将大大提升我校建筑与城乡规划学科在全国相关领域的学术影响力。目前学院已建成省级科研平台6个。

3)服务地方经济,助力区域全面发展

学院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解决规划重大前沿问题,以此带动科研与服务的双向互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主要通过多渠道与地方政府、规划设计院建立合作关系,提高本专业在城镇规划设计、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历史村落保护、历史建筑普查等方面的社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本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2、主要成效

1)科研水平持续增强

科研方向立足地方特色、发展需求和学科前沿,特色突出;人均纵向科研经费国内前列,省内第一。近五年,学科群新增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主要关注县域低碳规划的相关研究,均为国家建设领域的重点需求方向。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面上3项,青年3项)。

2)产学研合作突破进展

取得突破性进展,与省自然资源厅、住建厅等省直部门,及省建工集团等行业大型国有企业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创新中心”或“研究中心”,合作范围已基本覆盖本学科所涉及所有相关省直部门,标志着学院行业影响力及话语权进一步扩大。这些合作将更好地推进了“多规合一”,即改革后的规划学科建设;完善了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携手培养新型的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另外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21年底已获批6个省级平台,其中2020年新增2个省级平台。体现了我院在人居环境学科和技术领域的水平和优势,对于学院科研发展、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不断提升

学院围绕海绵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精准扶贫等重大战略,全面落实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整合集成专业优势和师资队伍,搭建规划设计服务平台,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10余所省内外知名规划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展开产学研合作,切实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学院先后完成福建省建瓯市小松镇乡村振兴示范带战略规划、福清市、大田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大数据技术服务、福州宜居社区建设导则及实施计划、闽北(南平十县市区)乡土文化景观系统特征研究、福州市五城区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及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制作等一系类高质量规划设计成果。

另外学院还发挥专业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主动参与宁化、永定等苏区、红区城乡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等支撑工作,荣获脱贫攻坚集体嘉奖,并从技术服务、人才支持、专家咨询等多层次、多角度探索出高校“帮扶式”服务地方的新模式。

(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学院坚持“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理念,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培养“双师双能”型及教学名师为重点,加强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团队、以科研促教学的学术梯队建设;通过建立“引”、“培”、“聘”并举的工作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弥补不足,使教师不仅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行业实践知识,而且还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实现学院的办学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1、主要举措

1加大高级人才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

以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加大高级人才和学术骨干引进力度,以现有教师团队为核心力量,通过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改革先行单位开展广泛深入合作交流,提升本学院教师团队专业知识架构,积极引进如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科学、测绘学和大数据建模等拓展专业老师,广泛与其他院系相关专业教师展开选修课合作。推进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空间化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逐步拓展规划核心知识领域、革新空间规划知识体系,促进城乡规划学科向相关学科交叉拓展过程中规划本体的巩固。

2)提升现有优师资队伍水平

广泛吸纳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青年人才,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和教学实践的锻炼,以进一步提高科研、教学水平。本学科在积极引进优秀教师的同时,还全方位创造条件组织本学科教师出国考察学习、参加国际会议、参加工程实践,将对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加强跨学科团队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实践和科研合作的需求,学院组建多领域的“研究+实践”团队,以促进学科交流与融合。一是组建跨学科导师队伍,引进了生态规划、环境科学等跨专业导师,明确研究生导师职责,发挥高校导师具备领域内高水平的理论教学优势,为研究生提供论文创作、学术研究指导,教授跨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提升理论研究能力;二是联合多学科背景的校外导师,充分发挥研究所、设计院及企业贴近社会需求、掌握实践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参与实际规划项目提供机会,培养实践性工作能力。通过团队“研究+实践”的双重辅导,学院逐步形成智慧低碳生态城市研究、规划决策支持等跨学科研究方向,营造合作互惠的学科环境,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培养具备全面能力的城乡规划行业人才。

2、主要成效

1)人才队伍实力全面提升

学科群建立“引”、“培”、“聘”并举的工作机制,优化队伍结构、弥补不足。引进3名国内优秀博士毕业生、2名海外知名大学博士毕业生。我院沈振江教授当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获中国建筑教育奖,2人评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晋升高级职称4人,副高职称5人。聘请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日本上智大学等2位教授担任讲座教授。

2)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规范学院科研团队管理,整合优化科研资源,通过横、纵向项目的实施,对学科群的校级科研平台重新进行整合,优化学缘结构,强化梯队建设,购买更新科研工作所需的科研设备仪器,提升科研能力。完成270平方米的科研实验用房改造,新增仪器设备196台套,总值272万元。空间规划大数据研究所,已由福建省发改委批准建立省级“数字福建空间规划大数据研究所”,首期建设年限3年。景观与区域可持续研究所,获2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到账金额160余万元。

3)培育科技领军人物

经过学科群领军人才的培育,沈振江教授当选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沈振江教授是我校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他在空间规划、城市区域规划与设计、规划支持系统和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日本工程院严苛的推举选拔成为其外籍院士。日本工程院1990年加盟与中国工程院同属的国际工程院联盟(CAETS)。目前仅有外籍院士17名。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旗帜性领军人物

目前三个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均由教授领衔,但各研究方向不够均衡,缺乏旗帜性领军人物,别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年龄偏大,人才队伍结构尚不够合理。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与学校人才引进制度的冲突导致高层次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的引进难度大,人才引育工作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尚未形成优秀的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多层级、体系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二)标志性成果不足

本学科在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方面进步显著,但由于前期积累较为薄弱,科研成果尚未系统整理和深化形成系列成果,学术影响力不高,且与国际同行交流层次有待提升,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水平有待提高。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一)加大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

“人才是大学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因此,本学科将坚定落实“科技立院,人才强院”的战略思想,多层次、多方面引进人才,充实和提高师资队伍的实力。

学科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培养与引进方面:

一方面,以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加大高级人才和学术骨干引进力度,对现有的“潜力教师”积极培养,打造“省内第一,国内知名”的学术团队,聘请双聘院士1人,教授人数达到并超过12名。争取申请“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1个。

另一方面,要广泛吸纳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青年人才,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和教学实践的锻炼,以进一步提高科研、教学水平。本学科在积极引进优秀教师的同时,还应全方位创造条件组织本学科教师出国考察学习、参加国际会议、参加工程实践,将对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人才梯队培养方面具体目标:城乡规划技术科学方向,引进高水平学术骨干3人,建设省级创新团队2个,引进省级“外专百人计划”2名,培养2名副教授晋升教授,人才柔性引进1名;城乡与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方向,争取引进一名相关研究方向教授1名,聘请双聘教授2人,引进或培养省级各类人才计划人选4人次以上;城乡规划与设计方向,引进2位具有较高水平的设计人才,培养2名副教授晋升教授,人才柔性引进1名;城乡历史遗产保护规划方向,培养遴选博士生导师1名,引进1-2名高水平学术骨干,扶持和培养2-6名青年教师取得博士学位,2-3名学术骨干实现教授职称的晋升。

(二)进一步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坚持多层面、多渠道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其他建筑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城乡规划学专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瞄准一流水平培养一流人才。充分利用已有国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开展联合教学,实现科研与国际接轨。拓宽聘任渠道,深化海内外优秀人才来院访问、讲学和研究制度。

(三)重点加快特色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

重点加快特色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实现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有所突破;整合资源,扩大投入,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地与平台建设方面具体目标:进一步优化现有科研团队(研究所)资源配置和专业配备,力争搭建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实验室1个;建立境内外科研合作平台2-3个。

(四)培育高水平科学研究

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做好标志性成果布局和培育,发挥“人居环境”学科链群优势和特色,力争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主要包括:

1)理顺该学科成果认定体系,争取获得高等级科研奖项。

2)积极推动在研项目的开展,鼓励新的国家级基金项目的申报。依托教学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充分利用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横向课题成果,深化、加工,出版系列专题性丛书,如数据支持下的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专题等。

3)整合与传统聚落及乡土景观相关以及与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相关的国家级课题,建设科研推广与应用平台,提升学科学术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