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学生活动

2019中国科技史学会建筑史专委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报道(三) 2019-11-18

发布时间:2019-11-18

11月17日早9:00,2019中国科技史学会建筑史专委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次会议的第三部分在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学术报告厅顺利进行。本次会议由刘临安教授与柳肃教授进行主持,参与本次会议的有小松幸平、刘杰、朱兆阳、符映红、张玉瑜、黄大树、李浈等多位教授,他们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古建以及其木构细节的相关知识及具体的国内外案例。

本次会议继续昨日的议程,首先由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木结构建筑领域国际著名专家小松幸平教授为我们带来以《日本传统木结构的力学性能》为题的精彩讲座。小松幸平教授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飞鸟样、和样、大弘样、禅宗样这四种日本最为常见的建筑样式,并且分析了古建筑传统结构的力学平衡与传统屋顶结构的不平衡性,又通过严谨的方程式以及详细的实验数据对比生动地描述了柱的恢复力(restoring force of column)。

之后上海交通大学的刘杰教授为现场介绍了一种富有未来预见性的新型模式,进行了以《模块化设计理念带来的现代木结构建筑全球协作模式——论工业与全球化潮流下的未来建筑营造》为题的演讲,通过列举了生命周期塔等规划工程论证了该模式的趋势,提出模块化设计、制造和营造技术的全球化运用的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质、廉价的建造资源,让高端设计和营造造福于全球人民。

来自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朱兆阳教授发表了《基于最小干预原则的CFRP板隐蔽式加固古建筑足尺残损松木梁抗弯性能试验》的演讲,以专业的知识与具体的操作实验案例来阐述了新型加固措施对古建筑维护的意义所在。

随后符映红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有关宁波保国寺文物建筑遗产的保护与研究,通过立足于南方穿斗构架类型的浙闽地区大木作匠艺的研究,并重点以宁波保国寺为案例,提出了匠工艺人生存压力大,工匠技艺逐渐流失等目前中国古建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在短暂的茶歇之后,来自浙江大学建筑系的张玉瑜副教授以《语言、方法及材料:传统营造体系的大木作工作图件系统研究》为题,对传统营造体系的大木作进行讲解,讲座现场气氛活跃,张玉瑜教授用自己大学学生时代所做的研究做为引入,为在场师生们详细地描绘了大木作工作图件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功能上解释了工件外形演变的原因。

黄大树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当代仿古建筑的情况,他通过《仿古建筑的建构》为题的课题研究来发表自己精彩的演讲,并细致得讲解了仿古建筑中建构的具体案例。

在会议的最后阶段,来自同济大学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的李浈教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简单地总结了整场会议的各个主题内容。最后,在场的同学也向教授们提问了与这次研讨会内容有关的问题,并且得到了教授的细致讲解。此外,在场的各位知名教授彼此之间也进行了热切的讨论,并都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建筑事业的美好期盼。

至此,2019中国科技史学会建筑史专委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正规beat365旧版绿色报告厅圆满落幕,本次2019中国科技史学会建筑史专委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报道也到此结束。在场师生经过16日至17日为期一天半的学习,不仅了解到了诸如古建测绘、古建保护、古建研究等大方向上的实践方法,也学到了诸如古建中大木作、开间、斗拱减跳等细致具体内容,同时,本次研讨会内容涵盖中国甚至日本、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古建,使得师生对于古建有了相比以往更全面的了解,也让同学们有了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相信有朝一日如在场的教授学者们一样,同学们也会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做出贡献。





撰稿人/张舒灿

摄影人/吴佳鑫

核稿人/鲁腾龙


Baidu
sogou